引言
增材制造是以數(shù)字模型為基礎,將材料逐層堆積制造出實體物品的新興制造技術,體現(xiàn)了信息網(wǎng)絡技術與先進材料技術、數(shù)字制造技術的深度結合,深刻影響著傳統(tǒng)工藝流程、生產線、工廠模式和產業(yè)鏈組合,是高端制造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世界各國積極布局的未來產業(yè)發(fā)展新增長點。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增材制造產業(yè)發(fā)展,將其作為“中國制造2025”戰(zhàn)略的發(fā)展重點。增材制造產業(yè)正從起步階段向高速成長階段邁進,研究增材制造產業(yè)的發(fā)展現(xiàn)狀、趨勢及存在的問題,把握產業(yè)發(fā)展方向,對推動增材制造產業(yè)健康有序發(fā)展意義重大[1] 。
隨著民用飛機的大型化發(fā)展,結構越來越復雜,承受的載荷也越來越大,同時對經濟性和環(huán)保性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如何減輕結構重量一直是飛機設計人員關鍵的研究目標。增材制造技術能夠實現(xiàn)復雜精密零件的近凈成形,與優(yōu)化設計技術相結合,為民用航空工業(yè)實現(xiàn)結構輕量化、快速設計驗證、小批量零部件快速制造,以及快速客戶響應等關鍵技術應用帶來了一種全新思路,是一種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新興技術。面向未來,開展增材制造技術應用研究,對推進增材制造件在民航現(xiàn)有型號批量裝機應用,實現(xiàn)降本增效,支持未來民用飛機設計變革,都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 增材制造技術現(xiàn)代 發(fā)展歷程
隨著材料、工藝和裝備的日趨成熟,高端制造業(yè)應用需求逐漸加大,新型增材制造的工藝、材料被不斷提出,主流技術有激光選區(qū)燒結、熔融沉積制造、疊層實體制造、激光選區(qū)熔化、電子束選區(qū)熔化等。2003到2015年,激光選區(qū)熔化、電子束選區(qū)熔化、激光近凈成形等技術與裝備相繼出現(xiàn),其適用的原材料及結合機制件如表1所示。增材制造的應用范圍進入產品快速制造階段,在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領域得到了規(guī)模化應用。增材制造在民用航空領域的應用集中在鈦合金、鋁合金、超高強度鋼、高溫合金及非金屬等材料的零部件制造。采用的工藝主要為粉末床熔融(PBF)、定向能量沉積(DED)、材料擠出(FDM)。
國內關于增材制造技術的研究始于1991年,在國家科技部等部委指導支持下,西安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北京隆源公司等,在成形設備、制造工藝等方面研究和工程化應用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隨著技術不斷發(fā)展和推廣,國內越來越多的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相關研究,西北工業(yè)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聯(lián)泰科技公司等單位在增材制造設備及配套軟件研發(fā)、材料研究和產業(yè)化發(fā)展都做出很多探索性研究和應用工作,取得重大進展。
進入21世紀,國內基本實現(xiàn)了工業(yè)設備產業(yè)化,縮小甚至某些程度上超越了國外產品水平,填補了增材制造領域眾多方向的技術空白,不僅徹底擺脫了早期依賴國外進口的局面,現(xiàn)今國產增材制造裝備已經暢銷全球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然而,我國增材制造裝備關鍵器件(如激光器振鏡系統(tǒng))、高性能成形材料(如超高溫鎳基合金粉材)、成形過程的智能化控制、增材制造全流程的仿真模擬及產品應用范圍等方面依舊落后于國外先進水平,在高性能終端零部件的直接制造和“形性控制”方面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2] 。由于部分裝備的核心元器件對國外進口的依賴,導致成形過程的質量在線監(jiān)控和缺陷智能診斷技術也不夠成熟完善。
增材制造工藝方面,相對國外“基于理論基礎的工藝控制”,國內更多的是依靠經驗、重復循環(huán)的試驗驗證,以至于國內增材制造工藝在關鍵技術上整體落后于國外先進水平。材料的基礎研究、制備工藝和產業(yè)化等方面,較國外也存在相當大的差距。技術應用方面,國外增材制造技術在高端制造業(yè)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特別是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率已達到12%之多,而國內相對偏低,與規(guī)模化發(fā)展還存在技術上諸多瓶頸。上述問題也成為我國增材制造技術在民用飛機應用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道路上,亟待突破的重點和關鍵。
2、 增材制造技術優(yōu)勢及應用現(xiàn)狀
增材制造技術與傳統(tǒng)減材、等材制造工藝相比具有設計自由度高、制造周期短、材料利用率高、一體化成形等優(yōu)勢,同時增材制造零件也呈現(xiàn)出良好的綜合力學性能,目前增材制造技術在航空制造及維修領域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2.1 增材制造技術應用優(yōu)勢
2.1.1 設計自由度高,實現(xiàn)輕量化結構制造
增材制造技術能夠成形傳統(tǒng)制造方法無法加工或難以加工的具有非常規(guī)結構特征的零件,使得設計可以突破傳統(tǒng)制造的限制和約束,獲得更大的自由度[3] 。設計師可以從功能需求的角度出發(fā)設計零件,采用仿生結構設計、胞元結構設計以及拓撲優(yōu)化結構設計等創(chuàng)新設計方法對零件進行優(yōu)化[4] ,使零件的應力呈現(xiàn)出更合理化的分布,通過增材制造工藝實現(xiàn)復雜輕量化結構制造。航空零件輕量化能夠減少飛行器燃料消耗,提升續(xù)航能力和機動性,提高經濟效益和環(huán)保效益。
2.1.2 制造周期短,材料利用率高
增材制造技術可以直接實現(xiàn)從零件數(shù)字模型到復雜結構件的近凈成形,無需鑄錠冶金、鍛坯制備和鍛造模具制造,可縮短航空零件制造流程和周期,與傳統(tǒng)減材制造相比加工量大大減少,提高了材料利用率。
2.1.3 非平衡凝固組織,可實現(xiàn)良好綜合力學性能
增材制造以金屬粉末或絲材為原料,通過高能熱源原位冶金熔化和快速凝固逐層堆積,可以得到晶粒細小、成分均勻、組織致密的快速凝固非平衡組織,具有良好的綜合力學性能[5] ,與航空零件高性能要求相匹配。
2.1.4 結構功能一體化成形,提高可靠性
基于航空高性能、高可靠性要求,越來越多的零件采用整體結構。設計師可以重新設計零件,充分發(fā)揮增材制造優(yōu)勢實現(xiàn)結構功能一體化成形[6] ,同時減少緊固件安裝、裝配及焊接等工序,提高可靠性、縮短生產周期。
2.1.5 實現(xiàn)零件快速研制,加快設計迭代
新研機型在初始設計階段需要進行多輪優(yōu)化迭代,采用傳統(tǒng)鍛造與機械加工的制造方式,制造周期長且需要花費高昂的模具費用。增材制造技術無需投產工裝模具,能夠實現(xiàn)零件的快速響應制造,可以滿足航空零件快速研制的需求,加快設計迭代進程[7] 。
2.1.6 維修維護及航材支援
航空高附加值零件在加工時可能因銑刀掉刀等原因造成加工缺陷,在服役過程中也會受到磨損和腐蝕等損傷。隨著航空零件不斷向大型化整體化發(fā)展,如零件在加工和服役過程中受到損傷導致零件報廢,更換受損零件將投入大量成本。
采用增材制造技術結合逆向建模可以對受損零件進行修復,快速恢復其尺寸與性能;增材制造技術也可以快速生產航材備件,不但可以減少運輸周轉時間快速恢復運行,還能夠有效降低備件的存量,從而節(jié)省倉儲成本[8-9] 。
2.2 航空增材制造技術應用實踐
增材制造技術因具有制造周期短、材料利用率高、可成形復雜輕量化一體化結構等優(yōu)勢,在國內外航空航天領域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增材制造技術在軍用飛機領域已獲得多個型號的裝機應用。2000年,美國AeroMet公司采用激光定向能量沉積技術制造的鈦合金零件在F-22和F/A-l8E/F飛機上獲得應用。2001年以來,美國Sciaky公司聯(lián)合Lockheed Martin和Boeing公司開展了大型航空鈦合金零件的電子束熔絲沉積( Electron Beam Freeform Fabrication ,EBF3 )研究。2013年,美國Sciaky公司采用EBF 3技術以及與鍛件結合的組合制造技術為LockheedMartin公司制造了垂尾、襟翼副梁等零件,如圖1所示,成本降低30%以上,F(xiàn)-35飛機裝配Sciaky生產的EBF3 鈦合金零件并試飛成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華明團隊突破了飛機鈦合金大型主承力構件激光熔化沉積增材制造的關鍵工藝技術,如圖2所示,實現(xiàn)了大型復雜飛機鈦合金加強框及超高強度鋼起落架等主承力關鍵構件的裝機應用[10] 。中航工業(yè)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對EBF 3 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并于2012年將采用EBF3 技術制造的鈦合金結構件實現(xiàn)裝機應用,如圖3所示[11] 。
圖1 Sciaky制造EBF 3 鈦合金零件
圖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增材制造大型關鍵主承力構件
圖3 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制造典型結構鈦合金零件
由于民用飛機適航審定的嚴格要求,增材制造在民機領域上應用相較于軍機領域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目前,增材制造技術在民機領域主要應用在發(fā)動機和機體結構中。
2015年,GE公司采用激光選區(qū)熔化技術制造高壓壓氣機T25溫度傳感器外殼并通過適航審定,成為首個通過FAA認證的增材制造發(fā)動機零件[12] ,應用于GE90-40B發(fā)動機。2016年,GE公司生產了航空發(fā)動機燃油噴嘴并通過FAA認證,應用于Leap X航空發(fā)動機,將原來20余個零件一體化成形,使發(fā)動機噴油嘴的設計制造理念發(fā)展變革,極大縮短零件生產周期,生產成本降低了50%,同時耐用性提高5倍。GE公司制造了發(fā)動機電動開門系統(tǒng)(PDOS)支架,與傳統(tǒng)減材制造方法相比,材料利用率提高90%,零件減重10%,該零件于2018年通過FAA認證,應用在GEnx-2B發(fā)動機[13] 。
圖4 GE公司增材制造零件a)T25溫度傳感器;b)燃油噴嘴;c)PDOS支架
2013年,空客與Stratasys合作開發(fā)了聚合物增材制造零件,在每架A350 XWB中使用超過500件,包括機載系統(tǒng)的導管、線箍、封罩等多種結構。2015年,Airbus公司通過激光選區(qū)熔化技術實現(xiàn)了用于A320客艙和廚房之間隔板零件的仿生設計與制造,如圖5所示,使用的材料是APWORKS開發(fā)的Scalmalloy新型高強鋁合金材料,零件減重45%[14-15] 。2017年,空客A350XWB安裝了激光選區(qū)熔化技術制造的Ti6Al4V鈦合金拓撲優(yōu)化飛機連接架,如圖6所示,相比于傳統(tǒng)加工方式減重約30%,這是鈦合金增材制造在民機型號上第一次實現(xiàn)裝機應用。2022年,PremiumAerotec公司通過激光選區(qū)熔化技術為空客A320飛機制造了鈦合金制動管,與傳統(tǒng)工藝相比零件減重50%以上。2022年,漢莎航空技術公司與Premium Aerotec公司合作完成用于IAE-V2500發(fā)動機防結冰系統(tǒng)的“A-Link”鈦合金激光選區(qū)熔化增材制造零件,并獲得歐洲航空安全局(EASA)認證,這是增材制造承重備件首次獲得EASA認證,如圖7所示。“A-Link”零件在發(fā)動機的進氣口罩內連接形成環(huán)形熱空氣管道,防止在飛行過程中結冰,運行過程中發(fā)生的振動會導致組件在其安裝孔處磨損,根據(jù)需要進行更換。
圖5 空客A320飛機仿生機艙隔板
圖6 空客A350 XWB鈦合金連接架
圖7 “A-Link”鈦合金零件
2017年,波音通過Norsk Titanium的快速等離子定向能量沉積(Rapid Plasma Deposition,RPD)技術制造了鈦合金結構件廚房支架獲得FAA的適航認證,應用于波音787飛機,如圖8所示。
圖8 波音787飛機廚房支架零件
國內,中國商飛公司不斷推進增材制造打印技術在民用飛機型號上的應用[16] ,目前已初步探索出民機增材制造適航認證思路,并聯(lián)合上海適航審定中心、飛而康等單位實現(xiàn)了鈦合金激光選區(qū)熔化零件在民機上的裝機應用[17] 。
3 3 增材制造在民機應用的挑戰(zhàn)
3.1 材料和工藝的挑戰(zhàn)
在材料和工藝方面,金屬增材制造仍然存在一些挑戰(zhàn)需要解決。
3.1.1 材料的選擇有限
在金屬增材制造發(fā)展初期,主要是采用現(xiàn)有的鑄造合金、變形合金和粉末冶金中的傳統(tǒng)合金材料,研究這些合金對增材制造工藝的適應性[18-19] 。然而,這些合金和增材制造工藝的適用性并非最佳,因此近年來發(fā)展增材制造專用合金的研究成為增材制造金屬材料發(fā)展的熱點[20-21] 。
3.1.2 制造效率低
相對于傳統(tǒng)的制造工藝,金屬增材制造的速度相對較慢,尤其是在制造大型零件時更為凸顯。這不僅會影響生產效率,也會限制金屬增材制造在批量生產中的應用[22] 。
3.1.3 零件的性能不穩(wěn)定
影響金屬增材制造零件性能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殘余應力;表面質量;內部缺陷;微觀組織。例如材料不均勻性和各向異性明顯,導致試片級材料性能無法代表零件性能;沿特定平面的亞表面和體積缺陷;零件具有明顯的表面粗糙度;殘余應力大,空間分布復雜,會導致零件變形;材料性能和缺陷數(shù)量的分散性較大等。上述幾點受到工藝參數(shù)的影響較大,并會在不同尺度上影響著零件性能,如圖9所示。
圖9 金屬增材制造材料和工藝的挑戰(zhàn)
3.2 質量控制的挑戰(zhàn)
增材制造在民機上應用首先應獲得致密無缺陷的零部件,保證產品質量的一致性。但是,原材料、打印設備和工藝參數(shù)等因素不穩(wěn)定,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增材制造零件產品質量和力學性能的分散性[5] 。相比鑄件、鍛件,增材制造零件往往具有形狀復雜、缺陷特殊、成形態(tài)表面粗糙、材質不均勻和各向異性明顯等特點,這使得增材制造零件的質量控制面臨挑戰(zhàn)[23,24] 。
3.2.1 增材制造缺陷形式特殊多樣
由于增材制造成形過程中涉及能量源與原材料之間復雜的交互作用和熔池金屬冶金行為,成形后制件中存在的冶金缺陷、翹曲變形等產品質量問題會降低零部件的使用性能[5,23] 。不同于傳統(tǒng)鑄件、鍛件的缺陷形式,金屬增材制件中存在的冶金缺陷具有全域分布、形態(tài)多樣、尺寸跨度大和形成機制復雜等特點[25] 。例如,卷入性或析出性孔隙、熔覆層間的未熔合、夾雜物、微裂紋以及殘留的金屬粉末顆粒等。如圖10所示,有些與工藝相關的固有缺陷,如激光選區(qū)熔化制件往往存在廣布的微小孔隙[26] ;有些缺陷具有明顯的取向性和層狀分布特征,如沿著熔覆層或熔覆道分布的鏈狀孔隙或層狀未熔合[27] 。
圖10. 金屬增材制造典型缺陷 [26-27]
3.2.2 增材制造零件無損檢測面臨挑戰(zhàn)
采用無損檢測方法對增材制造零件質量特性觀察、測量和試驗,評估其是否符合規(guī)定的驗收標準,是進行質量控制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然而,經創(chuàng)新設計的增材制造零件往往結構形狀較復雜且一體化制造完成,常規(guī)的滲透、射線和超聲等檢測方法在可達性、可檢性及缺陷評定準確性上面臨挑戰(zhàn)。美國GE公司[28] 為解決復雜結構增材制件的內部幾何特征和缺陷可視化難題,應用工業(yè)CT對燃油噴嘴、葉片和支架等增材制造零件及粉末原材料進行檢測。Dutton等[29] 為解決復雜結構增材制件缺陷檢測可達性較差問題,驗證了過程補償
共振檢測等方法進行增材制造零件整體質量檢測的可行性。楊平華等[30] 研究了鈦合金增材制件不同成形方向的超聲波聲速、衰減及檢測靈敏度對缺陷評定準確性的不利影響。周炳如等[31] 研究了15mm厚度鈦合金增材制造缺陷的射線檢測,驗證表明射線能檢出直徑0.4mm孔洞缺陷但是較難獲取缺陷高度方向尺寸,對細小缺陷的檢出和相鄰缺陷的辨別較困難。李文濤等[32] 分析了線陣或矩陣超聲換能器對大厚度鈦合金增材制件在檢測精度和最大檢測深度常難以滿足要求,環(huán)陣超聲全聚焦成像能更準確地表征不同深度缺陷,但是該方法在檢測薄壁構件和近表面缺陷時仍需優(yōu)化。
通常,滲透法適用于非多孔性增材制件的表面缺陷檢測,但要考慮成形態(tài)制件表面粗糙度影響;射線法和超聲法適用于增材制件內部缺陷檢測,但要考慮受檢工件幾何復雜性及材質影響;工業(yè)CT方法適用于復雜結構增材制件的內部幾何測量和缺陷檢測,但成本較高且效率較低。此外,增材制造零件質量檢測標準缺失,特別是質量驗收準則、質量分級檢驗指標不完善[33] ,也是掣肘增材制造在民機應用的重要挑戰(zhàn)之一。
3.2.3 增材制造打印過程監(jiān)測不成熟
采用光學成像、熱成像及聲學等方法對熔池狀態(tài)、缺陷產生和材料組織變化實時監(jiān)測[34] ,有助于及時發(fā)現(xiàn)異常以及調控工藝參數(shù),提高增材制造零件成形質量。近年來,各國學者均在不斷發(fā)展打印過程在線監(jiān)測技術。Zenzinger等[35] 采用光學層析成像在線監(jiān)測增材制造成形過程,可識別尺寸0.2mm孔隙缺陷,能清晰顯示未熔合缺陷的位置和尺寸。Everton等[36] 采用高速光學相機和紅外熱像儀在線檢測成形過程,以實現(xiàn)對熔池狀態(tài)的材料不連續(xù)性監(jiān)測。白雪等[37] 研究了激光超聲多冶金特征同步在線檢測方法,可實現(xiàn)0.5mm孔洞及裂紋缺陷可視化成像。曹龍超等[34]討論了光、聲、熱和振動信號多種傳感手段監(jiān)測激光選區(qū)熔化成形過程,建立監(jiān)測信號-缺陷特征-工藝參數(shù)的定量關系。通常,光學成像用于識別熔覆層成形表面異常或粉末鋪展缺陷,但較難識別熔覆層下方的冶金缺陷;熱成像用于監(jiān)測熔池溫度、形態(tài)和尺寸等,預測和識別潛在缺陷特征;聲學方法依靠聲波的傳播并監(jiān)測可能發(fā)生的變化來預測缺陷存在。基于單一傳感在線監(jiān)測較難獲得打印過程的全面信息,通過多源傳感對不同目標參量的監(jiān)測及信息融合能彌補單一傳感信息量不足的問題,但現(xiàn)有增材制造打印過程監(jiān)測技術在可檢缺陷類型、檢測精度和效率、實時性等方面離實際應用仍有較大差距。
針對增材制造零件質量控制,滲透、超聲、射線及工業(yè)CT等無損檢測方法可用于對成形后制件的缺陷檢測與評價,以鑒別并剔除不合格品;光學成像、熱成像及聲學等在線監(jiān)測方法可用于打印過程中及時發(fā)現(xiàn)缺陷或異常,以反饋調控來提升零部件成形質量。結合民機結構件幾何構型、材料與成形工藝特點,先期開展增材制造成形工藝仿真,打印過程中進行在線監(jiān)測,并與成形后零部件無損檢測相互驗證,是進行增材制造零件產品質量控制的有效途徑。
3.3 民機增材應用適航要求
適航性(Airworthiness)是用來描述民用航空器“適于(在空中)飛行”品質屬性的專用詞。民用航空器的適航性指航空器(包括其部件和子系統(tǒng)的整體性能和操縱特性)在預期的服役使用環(huán)境中和使用限制下,飛行的安全性和物理完整性的一種品質。適航性是確保公眾利利益的需要,也是航空工業(yè)發(fā)展的需要。適航標準是保證民用航空器適航性的最低安全標準。民用飛機的設計制造必須符合相關型號所采用的適航標準(適航審定基礎)中的每一條款的要求。通過適航審查并獲得適航當局頒發(fā)的型號合格證,是許可民用飛機設計用于生產的前提之一。
在國內,大型民機的研制需符合適航標準CCAR 25部[38] 的要求,對于增材制造這類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中國民航局審定機構(以下簡稱“局方”)重點關注如下三個條款:
(1)“材料”—CCAR 25.603條款:已經制定了針對增材制造技術的專用材料規(guī)范。這些規(guī)范是建立在經驗和測試的基礎上。材料的適用性和耐久性應已充分考慮服役中預期的環(huán)境條件;
(2)“制造方法”—CCAR 25.605條款:所用的制造工藝根據(jù)批準的工藝規(guī)范進行鑒定。通過鑒定測試測試程序和這些規(guī)范中定義的檢查程序,確保所有生產零部件過程控制的一致性;
(3)“材料設計值”—CCAR 25.613條款:材料的強度性能必須以足夠的材料試驗為依據(jù)(材料應符合經批準的材料規(guī)范的要求),在試驗統(tǒng)計的基礎上制定設計值。考慮到數(shù)據(jù)是從不同設備、粉末和材料方向獲得,設計值需要根據(jù)試驗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處理得出。經批準的材料設計值可用于增材制造零部件靜力、疲勞和損傷容限的評估。同時還需要與采用傳統(tǒng)工藝的相同材料的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
除上述三個基礎條款,根據(jù)零件的應用位置和特點,還需對零件進行相應的檢測、結構/功能驗證。飛機零件適航認證的要求與零件的關鍵(重要)程度有關,零件的關鍵程度可基于零件失效后果的級別確定。零件失效后果級別分為:
(1)輕度:其失效不會顯著降低飛機安全,或影響機組人員的工作。輕微的故障情況可能包括飛機安全裕度或功能的輕微降低、機組工作量的輕微增加、常規(guī)飛行計劃的改變或對乘客的一些不變等。主要涉及內飾件;
(2)嚴重:其失效可能對安全產生不利影響。例如飛機安全裕度或功能顯著降低,機組人員工作量顯著增加同時效率降低,或乘客感到不適。在更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機組人員無法準確執(zhí)行飛行任務,或對乘客造成不利影響。主要涉及功能件和次承力結構件;
(3)災難性:一旦失效就無法繼續(xù)安全飛行和著陸。主要為飛機主承力結構件,包括所有易受疲勞裂紋影響的結構。
將全新的材料和工藝應用于民機,對于適航審定而言,必將是一個漫長而謹慎的過程。增材制造技術在民機領域應用的早期,飛機和發(fā)動機主制造商都采取了非常謹慎的態(tài)度,優(yōu)先選擇關鍵程度低和設計余量較大的零部件,例如裝飾件和功能件。這樣可以顯著降低增材制造技術最初應用是發(fā)生故障、影響飛機安全性的可能性。隨著增材制造技術不斷發(fā)展和成熟,減少零件數(shù)量、減少零部件重量、節(jié)約制造周期等優(yōu)勢逐漸顯現(xiàn),主制造商會逐步提高增材制造零件的額復雜程度和關鍵性。
3.4 經濟性要求的挑戰(zhàn)
民用飛機的經濟性要求是驅動增材制造技術應用的重要原因之一。航空制造領域采用增材制造技術,主要是為了降低飛機零部件的研制生產成本和提升運營效益。飛機的輕量化要求也是推動增材制造應用的驅動力之一,這是因為機體結構的減重等于商載的增加和運營效益的增加。此外,增材制造還可用于零部件快速修復及快速航材支援,以延長航空裝備的使用壽命、降低備件庫存成本,進而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開展增材制造零件的成本梳理及要素分析,可以從設備、材料、工時、能耗、勞動力與管理成本等方面考慮。例如,激光選區(qū)熔化金屬構件總體積相比于成形室的尺寸一定程度決定了單個零件的成形時間和制造成本。在研制階段,利用增材制造適用于小批量、多品種、復雜零件快速制造的優(yōu)勢,相比于鑄造和鍛造方法增材制造可降低模具的成本,同時為縮短制造周期和精益生產提供有效途徑。在生產階段,基于批產條件下的典型零件,分析材料成本、設備和人工成本、后處理成本等要素,對比分析采用增材制造與傳統(tǒng)工藝的成本差異,可得出相應的制造成本核算依據(jù)。同時,設備穩(wěn)定性也是成本分析應考慮的重要因素,這是因為打印操作、工藝參數(shù)、零件擺放等原因導致成形失敗會造成大量的成本和時間浪費。現(xiàn)階段,從單個零件的增材制造成本來看,相比于傳統(tǒng)鑄造、鍛造仍有差距,如何從降低材料成本、縮短生產周期、減輕結構重量及全生命周期提升運營效益等方面考慮增材制造在民機應用的經濟性也是重要挑戰(zhàn)之一。
3.5 民機維修應用的挑戰(zhàn)
航空零部件往往具有高附加值,誤加工零件和服役失效零件如果直接報廢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增材制造技術可對受損零件進行外觀及性能的恢復,在民機維修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在航空領域應用最廣泛的增材制造修復技術是激光熔化沉積修復,已通過該技術實現(xiàn)在框梁結構、接頭、起落架,以及發(fā)動機葉片、葉盤等修復應用。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采用激光熔化沉積修復技術對飛機的超高強度鋼起落架、不銹鋼軸頸、鈦合金襟翼滑軌等承力構件開展修復研究工作,其中伊爾76飛機修復超高強度鋼起落架已經獲得批量應用。
增材維修過程與增材制造過程相比更為復雜,維修過程包括:對受損零件進行逆向建模、制定個性化修復方案,利用增材技術對受損區(qū)域進行修復,以及加工去除余料恢復外觀尺寸。增材修復還需要考慮對修復零件基體的熱損傷、修復區(qū)與基體界面結合、熱影響區(qū)等問題。因此,增材修復技術應用于民機領域具有廣闊前景的同時還面臨一些挑戰(zhàn)。
3.5.1 殘余應力控制
激光增材維修過程是循環(huán)加熱冷卻的過程,會造成零件基體內部殘余應力分布發(fā)生變化,從而可能影響零件的靜力、疲勞、腐蝕等性能。同時,零件也可能因殘余應力而導致變形,難以保證維修的精度,從而影響零件的外觀尺寸。
3.5.2 修復材料集約化
由于受損零件的材料情況復雜,因此需要準備的修復材料種類龐大,由此帶來一定的倉儲問題或訂貨運輸周期問題。因此,開發(fā)可同時滿足不同待修復零件的集約化新材料,將大幅降低維修成本,縮短維修周期。
3.5.3 性能評價標準建立
目前,適用于增材修復的民機應用場景越來越多,但標準體系不完善將阻礙增材修復技術的工程化應用。并且,對于民機增材維修零件的性能評價一般需要采用“積木式”方法,驗證周期長、成本高,這與增材維修周期短的優(yōu)勢相矛盾,因此需要針對增材維修技術建立相應的航空維修裝備評價標準。
4、 民機增材制造技術應用機遇
4.1 發(fā)展規(guī)劃及政策
為了搶占增材制造技術的戰(zhàn)略先機,推動其產業(yè)化應用進程,增材制造在多個國家被列為國家級重大戰(zhàn)略,并制定了相應的發(fā)展規(guī)劃和支持政策。
2009年以來,美國先后制定了《重振美國制造業(yè)框架》《先進制造國家戰(zhàn)略計劃》《增材制造在國防部的使用》等一系列國家戰(zhàn)略,將增材制造技術列為美國制造業(yè)支柱技術之一,并在2012年創(chuàng)立了美國國家增材制造創(chuàng)新研究所。歐盟也將增材制造技術作為未來制造業(yè)革命的重要部分[39] 。歐盟于2015年投入2.25億歐元開展增材制造專項研究,并發(fā)布了增材制造標準化路線圖。德國于2008年成立了增材制造研究中心,在創(chuàng)立“工業(yè)4.0平臺”時明確表示“將大力研發(fā)、創(chuàng)新激光增材制造等新興先進技術”,并在《國家工業(yè)戰(zhàn)略2030》中將增材制造技術列為多個領域的核心技術。英國自2011年以來持續(xù)增加增材制造技術的研發(fā)經費投入,并在《未來高附加值制造技術展望》中將增材制造列為提高國家競爭力和制造業(yè)定位的主要技術之一[40] 。此外,英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也制定了相應的政策積極開展增材制造技術研究,并投入大量資金推動其產業(yè)化應用進程。
為實現(xiàn)制造業(yè)“外道超車”,推動增材制造產業(yè)應用,我國自2012年以來,相繼推出了針對增材制造的支持政策。《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06-2020)》《中國制造2025》《國家增材制造產業(yè)發(fā)展推進計劃(2015-2016年)》《增材制造產業(yè)發(fā)展行動計劃(2017-2020)》《增材制造標準領航行動計劃(2020-2022年)》等一系列政策的發(fā)布和實施[39] ,有力推動了增材制造在國內的快速發(fā)展。
4.2 產業(yè)規(guī)模發(fā)展
增材制造產業(yè)鏈不斷完善,市場規(guī)模持續(xù)擴大,《Wohlers Report 2023》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如圖11所示[41] ,2008-2022年全球增材制造產品和服務總營收逐年增長,其中2022年全球增材制造總營收增長18.3%。中國增材制造產業(yè)在國家政策支持下飛速發(fā)展,近來年營收增長率均高于全球水平,其中2019-2022年中國增材制造總營收分別29%、31%、27%、21%[42] 。
圖11 2008-2022年全球增材制造產品和服務年營收 [41]
我國增材制造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領域,對于原材料的性能指標要求較高,生產工藝區(qū)別于傳統(tǒng)原材料。目前,我國增材制造專用材料性能及生產規(guī)模已基本滿足國內需求,中航邁特、飛而康、江蘇威拉里等供應商已具備生產高品質鈦合金粉末、高溫合金粉末、高強鋁合金粉末等原材料的能力。
我國工業(yè)級增材制造設備呈現(xiàn)出大型化和高效率的發(fā)展趨勢,華曙高科、鉑力特、易加三維等設備制造商均已推出了超大幅面米級設備,在高功率、多激光的作用下,可實現(xiàn)大尺寸零件的高效制造。
我國產業(yè)體系不斷發(fā)展完善,2022年工信部開展增材制造產業(yè)化應用示范場景征集,旨在研發(fā)應用更加適配行業(yè)需求、更加先進適用的增材制造專用材料、裝備和應用技術解決方案,遴選并發(fā)布了36項增材制造典型應用場景。截至2022年,我國增材制造產業(yè)鏈相關企業(yè)已達1000余家,其中不乏龍頭企業(yè)在產能規(guī)模和市場應用方面展現(xiàn)出快速發(fā)展。2019年,西安鉑力特成功在科創(chuàng)板上市,成為首家登陸科創(chuàng)板的增材制造裝備研制公司;作為將冷噴涂增材制造技術產業(yè)化運用在航空器維修領域的湖北超卓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2年在科創(chuàng)板上市,并于2023年成為我國首家獲批使用冷噴涂技術的航空部附件維修單位;2022年,工業(yè)級增材制造裝備頭部企業(yè)湖南華曙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chuàng)板掛牌上市;2023年3月,國內工業(yè)級光固化3D打印廠商上海聯(lián)泰科技已完成IPO上市輔導備案。
4.3 民機應用需求
增材制造技術可以有效地提高設計和制造自由度,為民用飛機結構輕量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徑。飛機減重對提高經濟性、提升飛機整體性能、減少碳排放污染等意義重大,控制好飛機重量、進行有效的減重工作是保持民機競爭性的必要條件之一。經濟性是民用飛機滿足市場競爭要求和實現(xiàn)產品成功商業(yè)化的重要指標,飛機重量直接影響運營成本,輕量化所帶來的燃油成本降低不容小覷。飛機重量也是衡量飛機設計先進性的重要指標之一,減重有助于提升飛機的整體性能,如飛行速度、載重量、推重比和升力等。飛機減重與綠色航空理念相契合,全球氣候變暖以及環(huán)境污染的加劇,使得減少航空碳排放迫在眉睫。國際民航組織計劃到2050年商用飛機的碳排放減少一半。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一方面要使用清潔能源,另一方面也要通過輕量化設計等方法來提高燃油效率。
5、 民機增材制造技術發(fā)展趨勢
5.1 適航認證
隨著增材制造在航空領域應用優(yōu)勢與潛力的展現(xiàn),如何對增材制造這一新興制造技術開展適航審查與認證工作早就受到了美國、歐洲等國家/地區(qū)的民用飛機適航審定機構的關注,并已開展大量針對適航符合性驗證方法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FAA認為,增材制造并不是第一種對FAA認證流程提出挑戰(zhàn)的新材料新工藝。半個世紀前,復合材料的引入就曾帶來過類似的挑戰(zhàn)。2015年6月,F(xiàn)AA發(fā)布了AIR 100-15-130-GM39《增材制造認知》備忘錄[43] ,提出由設計、制造和適航部門( AIR-100 ) 組 建 了 增 材 制 造 國 家 團 隊(AMNT),收集增材制造民機應用的信息,為即將開展的增材制造認證收集技術資源。2016年7月,F(xiàn)AA發(fā)布了AIR100-16-130-GM18《粉末床熔融增材制造零件的工程考慮》備忘錄[44] 。這份備忘錄沒有為增材制造零件提供具體指導,而是從產品設計、原材料、成形過程、后處理、檢測方法、工藝驗證、材料設計值獲取以及其他方面,對零件制造者提出了必須考慮的一些技術問題。
2016年9月,F(xiàn)AA發(fā)布了AIR 100-16-110-GM26《增材制造設施和過程的評估》備忘錄[45] ,旨在幫助航空安全審查員(ASI)對增材制造設施及過程進行評估,包括人員培訓、場地設施、技術數(shù)據(jù)、原材料處理、設備、軟件控制、制造過程有效性、制造過程監(jiān)控、檢測、冶金過程等方面,完成對增材制造過程穩(wěn)定性的評價。
2018年,F(xiàn)AA發(fā)布了咨詢通告AC 33.15-4《粉末床熔融增材制造成形渦輪發(fā)動機零件及修復指南》[46] 的征求意見稿。在這份咨詢通告中,F(xiàn)AA首次針對增材制造零件(雖然僅限于渦輪發(fā)動機零件)的適航取證,建議采用類似于復合材料的積木式驗證方法,如圖12所示,通過試樣級、細節(jié)件級、構件級等多層級積木式驗證來保證產品安全性。
圖12 AC 33.15-4推薦的增材制造零件“積木式”試驗驗證體系
2017年4月歐洲航空安全局(EASA)發(fā)布了CM-S-008《增材制造認證備忘錄》[47] ,闡述了增材制造技術的引入對民用飛機的適航審定過程的參與者和取證策略帶來的影響。2022年EASA批準了第一個在飛機上使用增材制造的承力金屬部件A-Link(A形連接件),這也意味著未來EASA等機構可能將允許增材制造技術應用于更多的民機重要承力結構。
中國民航局(CAAC)民用航空適航審定中心于2021年發(fā)布了審定技術指導材料《增材制造結構審定的技術說明(征求意見稿)》,建議采用類似于復合材料的積木式驗證方法,通過試樣級、細節(jié)件級、構件級等多層級積木式驗證來保證設計值的準確性。
2022年中CAAC下屬上海適航審定中心完成對中國商飛公司國產大飛機C919艙門增材制造鈦合金件的審查,批準鈦合金增材制造零件安裝在C919飛機的艙門機構中。這是我國首次批準增材制造金屬件在民用飛機的裝機應用,采用了具有創(chuàng)新特色的“單件適航”策略,減少了試驗量、縮短了取證周期,初步構建了民機靜強度驅動增材制造結構適航取證體系,解決了長期困擾增材制造結構裝機應用的適航取證關鍵核心問題。
5.2 一體化設計制造
增材制造大大解放了制造工藝對飛機結構形式的約束,為結構創(chuàng)新設計提供了機遇和技術基礎。對飛機結構可基于先進制造“量身定做”,通過設計與制造高度融合構造出的全新結構形式,其中包括大型整體化、構型拓撲化、梯度復合化和結構功能一體化等。基于增材制造的創(chuàng)新結構具有高減重、長壽命、多功能、低成本、快速響應研制等顯著優(yōu)勢,有望突破傳統(tǒng)結構的設計“天花板”[48] 。采用與GE公司Leap發(fā)動機燃油噴嘴一體成形類似的原理,近期針對飛機結構大部件的一體化設計逐漸成為備受關注的研究方向。飛機機體零部件的大型整體化設計,是指針對機體結構中的重要連接,開展一體化設計優(yōu)化,弱化應力集中,使非承載的參與區(qū)最小化、消除接頭連接,從而構建整體大部件,實現(xiàn)減少零件數(shù)量、減輕結構重量、均勻應力分布等效果。
在某新型戰(zhàn)機中,2020年王向明團隊建立了帶制造屬性和壽命屬性的多約束協(xié)同設計方法,并基于該方法設計了無接頭連接的鋁合金加強框—翼梁整體件,如圖13所示,實現(xiàn)了零件減少50%、減重38%、翼根高度降低1/4、制造效率提高10倍以上[48-49] 。同時 [48] 針對整體結構裂紋擴展抑制難點,提出了鈦合金層合結構設計方法,發(fā)現(xiàn)裂紋擴展“平臺特征”,發(fā)明鈦合金層合梁肋長壽命結構,通過主動調控,可延長裂紋擴展壽命三倍以上。
圖13 某型戰(zhàn)機機翼/機身整體大部件[48]
針對直升機中等旋翼飛行器,溫學團隊指出增材制造技術可以實現(xiàn)結構的一體化成形,從而大幅減少直升機零部件數(shù)量,進而有效降低結構在接頭部位失效的風險,同時也減少了設計人員和零件加工制造人員的工作量,縮短直升機交付周期[50] 。在航天領域,王婧超團隊 [51] 針對去連接件的航天運載器上面級艙體結構整體成形需求,基于現(xiàn)有SLM設備完成縮比產品的一體化設計制造,驗證了基于增材制造技術實現(xiàn)運載火箭典型主體結構無連接件設計的可行性。
對于飛機結構整體優(yōu)化設計,人們期待進一步推廣至整個機身結構、機翼結構甚至整機。俄羅斯的蘇霍伊設計局給出了對戰(zhàn)機整機機身結構都采用拓撲優(yōu)化構型,如圖14所示,空客公司也提出了未來客機的概念方案,并期待到2050年左右通過增材制造技術打印整架飛機。
結構一體化設計是發(fā)揮增材制造工藝優(yōu)勢的最佳設計形式,但仍需在結構整體建模問題、多功能與多學科性能的綜合優(yōu)化設計問題、跨尺度結構構型的性能表征和優(yōu)化設計問題、增材制造工藝約束問題等方面進一步開展深入研究[52] 。
圖14 戰(zhàn)機整機拓撲優(yōu)化設計概念圖
圖15 空客未來客艙概念圖
5.3 數(shù)字化智能化
經過約二十多年研究和開發(fā),在眾多商用合金中只有極少數(shù)能打印出無缺陷且結構合理的部件,所有增材制造產品的市場價值在制造業(yè)經濟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造成這一困難的原因是增材制造零部件的結構和性能存在顯著差異,而且容易出現(xiàn)缺陷[53-54] 。目前,結構和性能的優(yōu)化以及缺陷的減少是通過對不同打印技術的工藝變量矩陣進行試驗和試錯測試來實現(xiàn)的。然而,由于原材料和打印設備的價格昂貴,因此在對增材制造零件進行合格鑒定時,試錯法的成本很高[55] 。
為了解決這些難題,我們需要用一種先進的工具來取代試錯法。隨著智能技術逐漸取代傳統(tǒng)流程,智能系統(tǒng)通過傳感器連接、通信技術、云計算、仿真和數(shù)據(jù)驅動建模在生產集成制造中變得越來越突出[56] 。數(shù)字孿生是是以數(shù)字化方式為物理對象創(chuàng)建的虛擬模型,來模擬其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的行為,許多行業(yè)和政府機構已成功構建并用于不同的制造流程。例如,通用電氣公司目前擁有超過55萬個正在運行的真實物理系統(tǒng)的數(shù)字孿生系統(tǒng),從噴氣發(fā)動機到動力渦輪機[57] 。此外,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國空軍也在研究如何使用數(shù)字孿生來提高車輛設計的可靠性和安全性[58] 。基于增材制造的數(shù)字孿生由機械模型、傳感和控制模型、統(tǒng)計模型、大數(shù)據(jù)和機器學習組成,如圖16所示[59] 。研究表明,通過創(chuàng)建數(shù)字孿生系統(tǒng),在打印的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可以減少試驗和錯誤測試的次數(shù),減少缺陷,縮短設計和生產之間的時間,并使更多金屬產品的打印具有成本效益[60-63] 。盡管數(shù)字孿生驅動的增材制造仍處于起步階段,但它已經顯示出巨大的潛力,其自主能力源于數(shù)字孿生中嵌入的人工智能,可以改變增材行業(yè)[64] 。
圖16 3D打印的數(shù)字孿生系統(tǒng)示意圖 [59]
5.4 新材料新工藝
5.4.1 更適用于增材制造的高強合金開發(fā)
隨著航空工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對于航空器材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增材制造作為一種新興的制造技術,為航空領域提供了許多創(chuàng)新的解決方案。在增材制造材料方面,高強度金屬材料的發(fā)展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趨勢。
基于民機的應用特點,航空零部件必須由高性能材料制成,并且在運營過程中需要可靠和耐久性以確保可接受的安全水平。鈦合金因其良好的耐腐蝕性,低密度和高強度等機械性能廣泛用于航空航天[65] 。隨著未來飛機型號發(fā)展,需開發(fā)出強度和韌性更高的鈦合金以滿足輕量化需求[66] 。鋁合金一直是飛機結構部件的主要材料 [67] ,但可用的鋁合金材料有限,且大多數(shù)傳統(tǒng)鋁合金不適于增材制造工藝。為此學術界和工業(yè)界都開展了大量的研究,例如使用傳統(tǒng)高強度鋁合金的金屬粉末確定增材制造的合適加工窗口,對粉末進行預合金化,以及開發(fā)先進的鋁基復合材料,并通過原位或非原位方法引入增強相等[68] 。現(xiàn)有的金屬增材制造主要用于制造單一材料的零件,隨著金屬增材制造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需加強材料研究和開發(fā),提高材料性能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拓展金屬增材制造的材料選擇范圍,并針對增材制造特點設計新型材料。在新材料設計時,不僅要考慮合金的可加工與拉伸性能,更應依據(jù)具體服役要求,針對性地開展特定性能的合金成分設計[69] 。
5.4.2 功能分級金屬材料
隨著商業(yè)應用的不斷增加,對在單個零件中多種不同材料進行增材制造的需求也在增加。多材料增材制造(MMAM)是一個新興領域。與一般的增材制造方法相比,MMAM 帶來了更高的設計自由度,如將結構與功能相結合,實現(xiàn)可定制的材料物理性能(如局部耐磨性、高導熱性、隔熱性、耐化學腐蝕性等),甚至為增材制造零件引入 了 新 的 自 由 度[70]。 功 能 分 級 金 屬 材 料(FGMMs)是一種新型異質材料,由結構或成分具有梯度的多金屬成分組成。與傳統(tǒng)的均質材料相比,功能分級金屬材料能夠以空間可控的方式
集成多種不同的成分,從而創(chuàng)造出理論上單一材料不可能同時具備的各種先進性能的組合。因此,在復雜惡劣的工作環(huán)境中對 FGMM 的需求量很大,如航空發(fā)動機(極端溫度和壓力)、核電站水反應堆(高壓和腐蝕性)和空間站(低壓/低溫)[71] 。隨著多材料粉末供應技術瓶頸的突破,使用增材制造生產多材料零件已成為現(xiàn)實。
目前,多材料的增材制造仍處于初級階段,距離實現(xiàn)加工無缺陷零件并將其用于實際工業(yè)應用的最終目標仍有較大差距,需從材料、工藝和軟件等多個方面開展研究。如何集成復雜的混合制造系統(tǒng),建立設計和制造規(guī)則,優(yōu)化制造流程,現(xiàn)場監(jiān)測和控制制造質量,評估零件的可靠性、耐久性等都需要進一步研究。
5.4.3 復合材料3D打印
復合材料的特性使得其具有輕質高強度的特點,相較于傳統(tǒng)金屬材料更加輕便。復合材料3D打印技術在航空領域的優(yōu)勢主要表現(xiàn)在輕量化方面。航空行業(yè)對于飛機的重量控制非常嚴格,而復合材料具有輕質高強度的特點,與傳統(tǒng)的金屬材料相比更輕薄。傳統(tǒng)制造方法難以實現(xiàn)復雜的空腔結構和多層結構,而3D打印技術可以通過逐層堆疊的方式,直接將復合材料打印成復雜的結構,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無用材料的使用量,實現(xiàn)飛機的輕量化。
目前已有多種復合材料可供3D打印使用,如碳纖維、玻璃纖維等。未來,預計將出現(xiàn)更多種類的復合材料,包括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這將使得航空器制造商能夠根據(jù)不同需求選擇適合的材料,并實現(xiàn)更加智能化的設計和制造。隨著技術的進步,復合材料3D打印技術將能夠實現(xiàn)更小尺度、更精細結構的部件制造。這將有助于提高飛機的性能和效率,并促進航空器的創(chuàng)新設計。
未來的復合材料3D打印技術發(fā)展將需要多學科的融合。航空工程、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之間的合作將推動該技術更好地應用于民用飛機制造,并促進其更廣泛的發(fā)展和應用[72] 。
5.4.4 4D打印技術
4D打印技術是一種相對較新的制造技術,它在3D打印的基礎上,通過使用具有響應性材料或結構的打印件,實現(xiàn)在外部刺激下產生形狀、結構或功能變化的能力。這種技術可以使打印件在特定條件下自動變形、組裝或執(zhí)行特定功能。
4D打印的概念自提出以來,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和關注。隨著打印材料、打印方法的不斷拓展與進步,其在航空航天領域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未來,4D打印的發(fā)展高度依賴3D打印技術、智能科學、新型結構設計及建模等,才能構建精準、穩(wěn)定預測4D零件形狀變化,應用于大型、長壽命的民用航空應用場景中[73] 。相信4D打印未來會在民用飛機上發(fā)揮不可小覷的作用。
5.5 維護維修
通過增材技術對受損零件進行修復實現(xiàn)再制造,符合國家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的戰(zhàn)略,可為高附加值的航空產業(yè)帶來巨大的價值。金屬增材維修技術已在軍機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從發(fā)動機葉片損傷修復逐步發(fā)展到飛機框、梁、搖臂、支架等各類零件的損傷修復[74] 。借鑒軍機領域機體結構腐蝕、磨損、疲勞裂紋等修復經驗,結合民機維修維護設計要求,考慮到飛機安全性和可靠性,未來民機增材制造維修可從風險性較小的非關鍵件著手修復,逐步考核驗證,以此為基礎有序推進至關鍵件。為了進一步推動增材維修技術應用的廣度和深度,以滿足民機持續(xù)適航要求,增材維修技術展現(xiàn)出以下發(fā)展趨勢。
5.5.1 航空備件生產
在持續(xù)適航過程中,航空零部件的損壞很可能導致整個飛機無法正常服役或運營,目前對于故障零部件的維修一般采用向飛機制造商采購原產零部件的方式,隨著飛機型號不斷迭代,某些零部件備件的生產產線取消,一些零件將面臨無法生產備件的問題。通過激光選區(qū)熔化技術導入所需零件的三維模型,設置打印參數(shù),即可完成零件制造,不再需要提前儲備備件,不但可以減少運輸周轉時間快速恢復運行,并且能夠有效降低備件的庫存量。
另一方面,我國航空工業(yè)亟需進一步加快民用航空零部件“國產化”步伐。增材制造技術在支持航空零部件和航材國產化方面,具有天然優(yōu)勢。針對供應商唯一或者選擇很少且需求量很低的航空零部件,可能面臨零件更換價格昂貴、供貨周期長的問題。引入增材制造技術,可實現(xiàn)對鑄造、鍛造等工藝替代,完成滿足原廠件要求的自制件研制,可有效避免航材“受制于人”的情況。
5.5.2 低溫修復技術推廣
冷噴涂是一種固相增材制造技術,與基于熔化的增材技術(如熱噴涂、激光熔覆、電弧增材等)不同,是通過顆粒在高速沖擊下的嚴重塑性形變形成涂層的沉積技術,冷噴涂過程材料溫度低于熔點,可減輕粉末顆粒氧化和基體相變、晶粒粗化、熱變形等問題,為復雜零件和薄壁零件的修復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同時,冷噴涂還具有較高的沉積效率[75] 。基于以上技術特點,冷噴涂的應用場景將更加豐富。美國陸軍研究實驗室(ARL)2000年開始開展冷噴涂修復技術在航空領域中的應用研究,2001年創(chuàng)建了冷噴涂研發(fā)中心,2008年以來,ARL利用冷噴涂技術成功修復了很多高價值的鋁合金及鎂合金零部件,例如UH-60 主旋翼變速箱殼體、B-1轟炸機的前系統(tǒng)艙面板及鈦合金液壓管路、AH-64阿帕奇桅桿支架、飛機起落架等。隨著民航領域的快速發(fā)展,民用飛機構造性能高、結構復雜,對配套的機載設備、機體結構維修再制造技術也提出更高要求。冷噴涂固態(tài)增材制造技術在民用飛機制造修復領域的應用潛力很大,可在保證維修質量的前提下,極大提高維修效率,降低維修成本。
5.5.3 移動式增減材一體化修復裝備
增材修復后還需要進行局部加工恢復零件外觀尺寸及表面質量,為了隨時隨地實現(xiàn)更加便捷的現(xiàn)場修復,修復裝備需要向移動式便攜化、增減材一體化方向發(fā)展。
結論
增材制造作為一種具有數(shù)字化、智能化特點的新興技術,在復雜結構一體化成形、縮短生產周期、提高材料利用率等方面優(yōu)勢顯著,有助于民用飛機結構的快速設計迭代、減重降本增效、敏捷航材支援及維修維護應用。現(xiàn)階段,增材制造在高性能零部件的成形質量一致性和性能穩(wěn)定性控制、標準規(guī)范體系建立、材料和工藝的鑒定與認證、最終零件適航符合性驗證等方面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制約其在民用飛機工程化應用的重要挑戰(zhàn)。
國內外在先進制造領域持續(xù)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加快了增材制造產業(yè)化應用進程,專用材料供給能力、工藝裝備及軟件系統(tǒng)性能的逐步提升,產業(yè)鏈條的逐漸完善,給民用飛機的增材制造技術應用帶來重要發(fā)展機遇。隨著民用航空領域對增材制造材料、工藝和零部件的適航審查與認證探索研究,增材制造與優(yōu)化設計的深度融合發(fā)展,該技術在飛機結構的大型整體化、構型拓撲化、梯度復合化和結構功能一體化應用等方面前景廣闊。
參 考 文 獻
[1] 左世全,李方正.我國增材制造產業(yè)發(fā)展趨勢及對策建議[J].經濟縱橫,2018(1):74-80.
[2] 辛博,朱立達,盛忠起,等.增材制造技術、原理及智能化[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23:3-7.
[3] 黃衛(wèi)東.材料3D打印技術的研究進展[J].新型工業(yè)化,2016,6(3):18.
[4] 廖文和,戴寧.航空航天結構輕量化設計制造技術發(fā)展現(xiàn) 狀 與 挑 戰(zhàn) [J]. 南 京 航 空 航 天 大 學 學報,2023,55(3):347-360.
[5] 王華明.高性能大型金屬構件激光增材制造:若干材料基礎問題[J].航空學報,2014,35(10):2690-2698.
[6] 雷力明,侯慧鵬,何艷麗,等.金屬增材制造技術在民用航 空 領 域 的 應 用 與 挑 戰(zhàn) [J]. 航 空 制 造 技術,2019,62(21):9.
[7] Bourell D L,Rosen D W,Leu M C.The roadmap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and its impact[J].3D Printing and Additive Manufacturing,2014,(1):6.
[8] 許世嬌,權純逸,楊堃,等.金屬增材制造技術在航空領域的應用現(xiàn)狀及前景展望[J].粉末冶金工業(yè).
[9] 楊浩亮,郭鳳明,萬李,等.增材制造技術在我國航天領域的發(fā)展與應用需求分析[J].航天制造技術,2016(5):4.
[10] 王華明,張述泉,王韜,等.激光增材制造高性能大型鈦合金構件凝固晶粒形態(tài)及顯微組織控制研究進展[J].西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7(4):6.
[11] 鞏水利,鎖紅波,李懷學.金屬增材制造技術在航空領域的發(fā)展與應用[J].航空制造技術,2013(13):6.
[12] KELLNER T.The FAA cleared the first 3D printed part to fly in a commercial jet engine from GE[EB/OL].(2015–04–14)
[13] GE.First additive manufactured part to be installed on GEnx commercial airline engines [EB/OL].https://www.ge.com/additive/press-releases/ first additive- manufactured- part- be- installed- genx-commercial- airline- engines.
[14] Airbus Company.Pioneering bionic 3D printing [EB/OL].https://www.airbus.com/en/newsroom/news/2016-03-pioneering-bionic-3d-printing
[15] 聶鐵虎.空客公司3D打印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J].科技視界,2022(24):13-15.
[16] 常坤,梁恩泉,張韌,等.金屬材料增材制造及其在民用航空領域的應用研究現(xiàn)狀[J].材料導報,2021,35(3):7.
[17] 黃潔,易俊蘭,李明亮,等.淺析影響選區(qū)激光熔化技術在 民 用 飛 機 領 域 應 用 的 關 鍵 [J]. 應 用 激光,2022,42(10):8.
[18] FRAZIER W E.Metal Additive Manufacturing:A Re-view [J].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and Perfor-mance,2014,23(6):1917–1928.
[19] DEBROY T,WEI H L,ZUBACK J S,et al.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metallic components – Pro-cess,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J].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2018,92:112–224.
[20] PANWISAWAS C,TANG Y T,REED R C.Metal 3Dprinting as a disruptive technology for superalloys [J].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Publishing Group,2020,11(1):2327.
[21] ALTIPARMAK S C,YARDLEY V A,SHI Z,et al.Challenges in 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high-strength aluminium alloys and current developments inhybrid additive manufacturing [J].International Journalof Lightweight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e,2021,4(2):246–261.
[22] VAFADAR A,GUZZOMI F,RASSAU A,et al.Advances in Metal Additive Manufacturing:A Review of Com-mon Processes,Industrial Applications,and Current
Challenges [J].Applied Sciences,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2021,11(3):1213.
[23] 楊平華,高翔熙,梁菁,等.金屬增材制造技術發(fā)展動向及無損檢測研究進展[J].材料工程,2017,45(9):13-21.
[24] 陳瑋,李志強.航空鈦合金增材制造的機遇和挑戰(zhàn)[J].航空制造技術,2018,61(10):30-37.
[25] 吳圣川,胡雅楠,楊冰,等.增材制造材料缺陷表征及結構 完 整 性 評 定 方 法 研 究 綜 述 [J]. 機 械 工 程 學報,2021,57(22):3-34.
[26] GONG H,RAFI K,GU H,et al.Influence of defects on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i-6Al-4V components pro-duced by selective laser melting and electron beammelting[J].Materials and Design,2015,86:545-554.
[27] SEIFI M,SALEM A,BEUTH J,et al.Overview of mate-rials qualification needs for metal additive manufactur-ing[J].The Journal of The Minerals,Metals & Materials Society,2016,68(3):747-764.
[28] LUBBEHUSEN J,ZACHER G.Utilising Adv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 as NDT Technique in Additive Manufacturing[C].10th NDT in Aerospace,2018.
[29] DUTTON B.NDT capability for AM aerospace applica-tions:the MTC perspective[C].12th NDT in Aero-space,Virtual,Oct.6th,2020.
[30] 楊平華,史麗軍,梁菁,等.TC18鈦合金增材制造材料超聲檢測特征的試驗研究[J].航空制造技術,2017,524(05):38-42.
[31] 周炳如,王丙陽,周言賢,等.15mm 厚度 TC4 合金增材制造制件的射線照相檢測[J].無損檢測,2018,40(6):21-24.
[32] 李文濤,周正干,李洋.環(huán)形陣列超聲換能器的全聚焦成像方法及其應用[J].航空學報,2020,41(10):385-393.
[33] 張文揚,梁家譽,栗曉飛,等.增材制造航空金屬構件的質量分級和檢驗策略分析[J].電焊機,2021,51(03):14-21.
[34] 曹龍超,周奇,韓遠飛,等.激光選區(qū)熔化增材制造缺陷智 能 監(jiān) 測 與 過 程 控 制 綜 述 [J]. 航 空 學報,2021,42(10):199-233.
[35] ZENZINGER G,BAMBERG J,LADEWIG A,etal.Process monitoring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by us-ing optical tomography[C],AIP Conference Proceed-ings,2015,1650:164.
[36] EVERTON S,HIRSCH M,STRAVROULAKIS P,etal.,Review of in-situ process monitoring and in-situ me-trology for metal additive manufacturing [J].Material &Design,2016,95(5):431-445.
[37] 白雪,馬健,許萬衛(wèi),等.基于激光超聲的金屬增材制造在線檢測技術研究[J].航空制造技術,2022,65(20):70-82.
[38] CCAR 25 中國民用航空規(guī)章第25部《運輸類飛機適航標準》[S],2011.
[39] 張洪萍,羅凱文,張?zhí)煊?等.國內外增材制造發(fā)展政策及標準建設研究[J].中國高新科技,2022(9):3.
[40] 萬勇.國外增材制造發(fā)展政策與研究進展概述[J].新材料產業(yè),2016(6):5.
[41] CAMPBELL I,DIEGEL O,HUFF R,et al.Wohlers Re-port 2023:Analysis.Trends.Forecasts.3D Printing andAdditive Manufacturing State of the Indus-try[M].Wohlers Associates,2023:143-144.
[42] 李方正,李博,郭丹.中國增材制造產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與趨勢展望[J].工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2023,10(03).
[43] FAA.AIR 100-15-130-GM39 Additive ManufacturingAwareness[S],2015.
[44] FAA.AIR100-16-130-GM18 Engineering Considera-tions for Powder Bed Fusion Additively Manufactured Parts[S],2016.
[45] FAA.AIR 100-16-110-GM26 Job Aid for Additive Manufactured Parts[S],2016.
[46] FAA.AC 33.15-4 Guidance Material for Turbine EngineParts and Repairs Produced by Powder Bed Fusion Ad-ditive Manufacturing Process[S],2018.
[47] EASA.CM-S-008 Certification Memorandum AdditiveManufacturing[S],2017.
[48] 王向明.飛機新概念結構設計與工程應用[J].航空科學技術,2020,31(04):1-7.
[49] 王向明,蘇亞東,吳斌.增材技術在飛機結構研制中的應用[J].航空制造技術,2014(22):16-20.
[50] 溫學,何志平.金屬材料增材制造技術在直升機中的應用發(fā)展研究[J].航空科學技術,2022,33(09):58-65.
[51] 王婧超,譚指,劉彬,等.基于激光增材制造技術的航天運載器上面級艙體結構一體化設計與成形方法[J].宇航材料工藝,2018(04):60-62.
[52] 朱繼宏,何飛,張衛(wèi)紅.面向增材制造的飛行器結構優(yōu)化設計關鍵問題[J].航空制造技術,2017(05).
[53] RUSSELL R,WELLS D,WALLER J,et al.3 - Qualifica-tion and certification of metal additive manufactured hardware for aerospace applications.[M].FROESF,BOYER R.//Additive Manufacturing for the Aero-space Industry.Elsevier,2019:33–66[2023-08-06].
[54] BUROV V,OGNEVA T,DUL’BEEVA O.The issue ofquality assurance of materials in 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metal products[J].IOP Conference Serie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9,681(1):012006.
[55] GISARIO A,KAZARIAN M,MARTINA F,et al.Metal additive manufacturing in the commercial aviation in-dustry:A review[J].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2019,53:124-149.
[56] GUPTA P,KRISHNA C,RAJESH R,et al.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 i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a re-view,approaches,opportunities,open challenges,and fu-ture direc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Interactive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2022.
[57] Digital Transformation for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and Industrials | GE Digi-tal[EB/OL]..https://www.ge.com/digital/digital-transformation-industrial-companies.
[58] GLAESSGEN E H,STARGEL D S.The digital twin paradigm for future NASA and U.S.air force vehi-cles[J].53rd AIAA/ASME/ASCE/AHS/ASC Struc-tures,Structural Dynamics and Materials Conference 2012,2012.
[59] MUKHERJEE T,DEBROY T.A digital twin for rapid qualification of 3D printed metallic compo-nents[J].Applied Materials Today,2019,14:59-65.
[60] MANDOLLA C,PETRUZZELLI A M,PERCOCO G,etal.Building a digital twin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through the exploitation of blockchain:A case analysis of the aircraft industry[J].Computers in Indus-try,2019,109:134-152.
[61] TAO F,ZHANG H,LIU A,et al.Digital Twin in Indus-try:State-of-the-Art[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2019,15(4):2405-2415.
[62] TAO F,CHENG J,QI Q,et al.Digital twin-driven product design,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with big data[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18,94(9):3563-3576.
[63] LIU C,LE ROUX L,K?RNER C,et al.Digital Twin-enabled Collaborative Data Management for Metal Ad-ditive Manufacturing Systems[J].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2022,62:857-874.
[64] GUNASEGARAM D R,MURPHY A B,BARNARD A,et al.Towards developing multiscale-multiphysics models and their surrogates for digital twins of metal additive manufacturing[J].Additive Manufactur-ing,2021,46:102089.
[65] GISARIO A,KAZARIAN M,MARTINA F,et al.Metal additive manufacturing in the commercial aviation in-dustry:A review[J].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2019,53:124-149.
[66] LUO S,SONG T,LIU B,et al.Recent Advances in the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Strong and Ductile (Tensile) Titanium Metal Matrix Composites[J].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2019,21(7):1801331.
[67] DURSUN T,SOUTIS C.Recent developments in ad-vanced aircraft aluminium alloys[J].Materials & Design(1980-2015),2014,56:862-871.
[68] DIXIT S,LIU S.Lase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High-Strength Aluminum Alloys: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J].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and Materials Pro-cessing,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2022,6(6):156.
[69] 宋波,張金良.金屬激光增材制造材料設計研究進展[J].金屬學報,2022,59(1):1–15.
[70] WEI C,ZHANG Z,CHENG D,et al.An overview of laser-based multiple metallic material additive manu-facturing:From macro:From micro-scal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2021,3(1).
[71] TIAN X,ZHAO Z,WANG H,et al.Progresses on the 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functionally graded metallic materials[J].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2023,960:170687.
[72] 陳向明,姚遼軍,果立成,等.3D打印連續(xù)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研究現(xiàn)狀綜述[J].航空學報,2021,42(10):524787.
[73] 王林林,冷勁松,杜善義.4D打印形狀記憶聚合物及其復合材料的研究現(xiàn)狀和應用進展[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2020,52(6):18.
[74] 潘新,張英偉,劉艷梅,等.金屬增材制造技術應用于軍用 飛 機 維 修 保 障 淺 析 [J]. 航 空 制 造 技術,2021,64(3):34-43.
[75] 黃春杰,殷碩,李文亞,等.冷噴涂技術及其系統(tǒng)的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表面技術,2021,50(7):1-23.
無相關信息yongyiti.com
永益鈦手機網(wǎng)